古蹟建築

坑子村的古蹟建築

民國50年代起,政府將林口台地及其周邊地區規劃為「林口特定區」都市計劃保護區,當時坑子村有將近三分之二的土地都在此時被列入了保護區內,依法律規定,在保護區內的土地不得新、增建地上物,且至今仍未解除限建的禁令!也因為如此,村內有許多閩南式的傳統建築得以保留下來,較具代表性的古厝有林氏頂社新厝、林氏祖厝德門居四品官第藍東山宅、卓氏古厝、紅壇道宗堂道貫堂、省躬居、省吾居、蔡氏古厝、邱厝聚落、王氏古厝、郭氏古厝、陳氏古厝、周氏古厝….等。


林氏祖厝德門居

頂社林家祖厝「德門居」是由先祖天賜公偕同其四位兄弟,於同治12年(公元1873年)所建。當時完成公廳、大房、二房各一大間,東廂、西廂各兩棟,其後陸續擴建為東廂五大棟、西廂四大棟。當時由於地方上盜匪橫行,所以有半月池、活動木橋、槍櫃樓等防禦設施,再加上用材均來自福州所產,就如同城池堡壘一般堅固,且極為富麗堂皇。


四品官第藍東山宅

藍氏祖籍漳州府彰浦縣張坑,先祖篤慎公於康熙年間渡海來台,即定居在頂社、社底一帶。藍東山宅是藍氏渡台後四世祖煥章公獲欽賜四品軍功後,在社底現址所建的官第。建築形式為一進兩對護龍,屋齡已超過百年,房舍本身翻修甚多,僅外形仍具有古宅的形式,門旁對聯以及門上匾額均已不見,誠為可惜。屋脊兩端塑有「燕尾」,是清代官第建築的特徵。


紅壇

紅壇是日據時期是坑子的集會所。後來坑子成立分校,它成為坑子小朋友上課的臨時場所。頂社國小成立後,它又成為學生蒸便當的地方。它其實紀錄著頂社國小的點點滴滴。


道宗堂

道宗堂即村民所稱的「下曾厝」,位於坑子村五鄰,為曾氏十世祖金桃公及其六子所建。建造之前,原座落在面對池塘的小山丘上,後來小山丘的土石填入池塘後,才建造此宅,目前宅前填平的池塘已是一片竹林,與外界隔離頗為寧靜。


道貫堂

本宅第亦屬貓尾崎「曾厝」之一,外觀富麗堂皇,前有稻田,後有果園,視野開闊,小溪蜿蜒流過,屋齡六十餘年。建築形式為三合院,一進三對護龍,右二左一。外有山門,門上刻有「薰風南來」,大廳正門題有「道貫堂」。山門和大廳門板都還是原來的材質,竹節窗上飾以書卷泥塑,泥塑之上有三個綠釉窗,墀頭上的交趾燒也大致完好。


省吾居

貓尾崎曾氏源自福建泉州府南安縣,八世祖先篡公於乾隆年間隻身來台,於大坪頂苦柃林(今龜山鄉公西村)耕作定居。十世祖金桃公於光緒年間分支於坑子村貓尾崎地區,委託匠師李金木建造祖厝,公元1911年「省吾居」完工,即村民所稱的「頂曾厝」,屬一進七護格局,外有山門,門楣上刻著「芝田耕雨」,不但在技術與建材方面是當時首屈一指的上乘之作,正廳的雀替、泥塑、剪黏、彩繪等作品,更是傳統建築工藝的珍貴遺產。